enarzh-TWfrdeitjaptrusressw

橫幅5

 

工作壓力理論

 

星期二,11 January 2011 20:25

社會心理因素、壓力與健康

用工程學的語言來說,壓力是“一種使身體變形的力”。 在生物學和醫學中,該術語通常指身體中的一個過程,指身體適應所有影響、變化、需求和壓力的總體計劃。 例如,當一個人在街上遭到襲擊時,以及當有人接觸有毒物質或極熱或極冷時,該計劃就會付諸行動。 然而,激活該計劃的不僅僅是身體接觸; 精神和社會的人也這樣做。 例如,如果我們受到上司的侮辱,想起不愉快的經歷,被期望取得我們認為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或者無論有沒有理由,我們擔心我們的工作或婚姻。

在身體試圖適應的方式上,所有這些情況都有一些共同之處。 這個共同點——一種“加速”或“踩油門”——就是壓力。 因此,壓力是身體對影響、需求或壓力做出反應的刻板印象。 在身體中總是會發現某種程度的壓力,就像粗略地比較一下,即使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也會保持一定的軍事準備狀態。 有時這種準備會加強,有時是有充分理由的,有時則沒有。

通過這種方式,壓力水平會影響身體磨損過程的發生率。 給予的“氣體”越多,人體發動機的驅動速度就越高,因此“燃料”消耗得越快,“發動機”就會磨損得越快。 另一個比喻也適用:如果你用高火點燃蠟燭,它的兩端會發出更亮的光,但也會燃燒得更快。 一定量的燃料是必要的,否則發動機會停止,蠟燭會熄滅; 也就是說,有機體將會死亡。 因此,問題不在於身體有壓力反應,而在於它所承受的壓力程度——磨損率——可能太大了。 即使在一個人身上,這種壓力反應也會從一分鐘到另一分鐘有所不同,這種變化部分取決於身體的性質和狀態,部分取決於身體所暴露的外部影響和需求——壓力源。 (因此,壓力源是產生壓力的東西。)

有時很難確定特定情況下的壓力是好是壞。 例如,獲勝者看台上精疲力盡的運動員,或新任命但壓力山大的高管。 雙方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就純粹的成就而言,不得不說他們的成果是值得付出努力的。 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結論更值得懷疑。 走到這一步可能需要大量的折磨,包括長時間的培訓或無休止的加班,通常是以犧牲家庭生活為代價的。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成就者可能被認為是兩頭燒掉了蠟燭。 結果可能是生理性的; 運動員可能會拉斷一兩塊肌肉,而高管會出現高血壓或心髒病發作。

工作壓力

一個例子可以闡明壓力反應在工作中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們可能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什麼影響。 讓我們想像一下假設的男性工人的以下情況。 基於經濟和技術方面的考慮,管理層決定將生產過程分解為非常簡單和原始的元素,這些元素將在裝配線上執行。 通過這個決定,一個社會結構被創造出來,一個過程開始運轉,它可以構成壓力和疾病產生事件序列的起點。 當工人​​第一次意識到新情況時,它就會成為對工人的心理社會刺激。 這些看法可能進一步受到這樣一個事實的影響,即工人可能以前接受過廣泛的培訓,因此期望一份需要更高資格而不是降低技能水平的工作任務。 此外,過去在流水線上的工作經歷是非常負面的(也就是說,早期的環境經歷會影響對新情況的反應)。 此外,工人的遺傳因素使他更容易對血壓升高的壓力源做出反應。 因為他比較易怒,也許他的妻子批評他接受了新的任務並將他的問題帶回家。 由於所有這些因素,工人會對痛苦的感覺做出反應,可能會增加飲酒量或經歷不良的生理反應,例如血壓升高。 工作和家庭的麻煩不斷,他原本短暫的反應變得持續。 最終,他可能會進入慢性焦慮狀態或發展成酒精中毒或慢性高血壓病。 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增加了他在工作和家庭中的困難,也可能增加他生理上的脆弱性。 惡性循環可能會以中風、工傷事故甚至自殺告終。 這個例子說明了環境 編程 涉及工人在行為、生理和社會方面的反應方式,導致脆弱性增加、健康受損甚至死亡。

當前工作生活中的社會心理狀況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1975)的一項重要決議,工作不僅要尊重工人的生命和健康,讓他們有空閒時間休息和休閒,而且要讓他們為社會服務,通過發展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實現。個人能力。 早在 1963 年,倫敦塔維斯托克研究所 (London Tavistock Institute) 的一份報告(文件編號 T813)中也規定了這些原則,該報告提供了以下工作設計的一般準則:

  1.  除了純粹的耐力之外,這份工作應該在其他方面有合理的要求,並且至少提供最低限度的多樣性。
  2.  工人應該能夠在工作中學習並繼續學習。
  3.  這項工作應該包括個人可以稱之為自己的決策的某些領域。
  4.  在工作場所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支持和認可。
  5.  工人應該能夠將他或她所做的或生產的與社會生活聯繫起來。
  6.  工人應該覺得這份工作會帶來某種令人嚮往的未來。

 

然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對工作生活的現實描繪了一幅不太樂觀的圖景,並指出:

  • 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工作已被視為一種責任和必需品。
  • 工作和工作場所的設計幾乎完全參照效率和成本標準。
  • 技術和資本資源已被接受為工作和工作系統最佳性質的必要決定因素。
  • 變革的主要動機是對無限經濟增長的渴望。
  • 對工作的最佳設計和工作目標的選擇的判斷幾乎完全由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負責,只有輕微的集體談判和保護性立法的介入。
  • 其他社會機構已經採取了有助於維持這種工作制度的形式。

 

 從短期來看,根據這份經合組織清單進行的開髮帶來的好處是以更低的成本帶來了更高的生產力,並增加了財富。 然而,這種發展的長期不利因素往往是更多的工人不滿、疏遠和可能的健康狀況不佳,考慮到整個社會,反過來可能會影響經濟領域,儘管這些影響的經濟成本最近才被計算出來考慮在內(Cooper、Luikkonen 和 Cartwright 1996;Levi 和 Lunde-Jensen 1996)。

我們也往往會忘記,在生物學上,人類在過去 100,000 萬年裡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而環境——尤其是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和幾十年裡。 這種變化部分是為了更好; 然而,其中一些“改進”伴隨著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例如,瑞典國家統計局在 1980 年代收集的數據表明:

  • 11% 的瑞典員工持續暴露在震耳欲聾的噪音中。
  • 15% 的人從事使他們非常臟的工作(油、油漆等)。
  • 17% 的工作時間不方便,即不僅是白天工作,還有早晚工作、輪班工作或其他不規律的工作時間。
  • 9% 的總工作時間超過每天 11 小時(這個概念包括工作時間、休息時間、出差時間、加班時間等;換句話說,一天中留出的那部分時間用於工作)。
  • 11% 的工作被認為既“忙碌”又“單調”。
  • 34% 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對精神要求很高”。
  • 40%認為自己“不影響休息時間的安排”。
  • 45% 的人認為自己在工作中沒有“學習新事物的機會”。
  • 26% 的人對工作持實用態度。 他們認為“他們的工作除了報酬之外一無所獲——即沒有個人滿足感”。 工作純粹被視為獲得收入的工具。


歐洲基金會 (Paoli 12) 在對當時歐盟 1991 個成員國的工作條件進行的主要研究中 (Paoli 92) 發現,1992% 的勞動力認為他們的工作會危及他們的健康,30 萬夜間工作佔總工作時間的 23% 以上,三分之一報告高度重複、單調的工作,五分之一的男性和六分之一的女性在“持續時間壓力”下工作,四分之一的工人背負重物或工作超過 25% 的工作時間處於扭曲或疼痛的姿勢。

工作中的主要社會心理壓力源

如前所述,壓力是由不良的“人-環境適應”造成的,客觀地、主觀地或兩者兼而有之,在工作中或其他地方以及與遺傳因素的相互作用中。 它就像一雙不合腳的鞋:環境需求與個人能力不匹配,或者環境機會不符合個人需求和期望。 例如,個人能夠完成一定數量的工作,但需要更多的工作,或者另一方面根本沒有提供任何工作。 另一個例子是,工人需要成為社交網絡的一部分,體驗一種歸屬感,一種生活有意義的感覺,但在現有環境中可能沒有機會滿足這些需求,“契合”變成了壞的。

任何合腳都取決於“鞋”和“腳”、環境因素以及個人和群體特徵。 導致“不適應”的最重要情境因素可歸類如下:

數量過載. 太多的事情要做,時間壓力和重複的工作流程。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規模生產技術和常規化辦公的典型特徵。

定性欠載. 工作內容過於狹窄和片面,缺乏刺激變化,對創造力或解決問題沒有要求,或社交互動機會少。 這些工作似乎隨著自動化設計的次優以及辦公室和製造業中計算機使用的增加而變得更加普遍,儘管可能存在相反的情況。

角色衝突. 每個人都同時擔任多個角色。 我們是一些人的上級,是另一些人的下屬。 我們是孩子、父母、婚姻夥伴、朋友和俱樂部或工會的成員。 我們的各種角色之間很容易發生衝突,並且常常會引起壓力,例如,當工作中的要求與生病的父母或孩子的要求發生衝突時,或者當主管在對上級的忠誠度與對同事和下屬的忠誠度之間產生分歧時。

無法控制自己的處境. 當其他人決定做什麼、何時以及如何做時; 例如,在工作節奏和工作方法方面,當工人沒有影響力、沒有控制力、沒有發言權時。 或者當工作情況存在不確定性或缺乏任何明顯結構時。

缺乏社會支持 在家里和你的老闆或同事那裡。

身體壓力源。 這些因素會對工人產生物理和化學方面的影響,例如,有機溶劑對大腦的直接影響。 繼發性社會心理影響也可能源於氣味、眩光、噪音、極端氣溫或濕度等造成的痛苦。 這些影響也可能是由於工人意識到、懷疑或害怕他暴露於危及生命的化學危害或事故風險。

最後,工作中和工作外的現實生活條件通常意味著許多接觸的組合。 這些可能會以疊加或協同的方式相互疊加。 因此,壓垮駱駝的稻草可能是一個相當微不足道的環境因素,但卻是一個非常可觀的、已經存在的環境負荷之上的因素。

行業中的一些特定壓力源值得特別討論,即具有以下特徵的那些:

  • 量產技術
  • 高度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 換崗


量產技術.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許多工作場所的工作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從具有明確和公認的最終產品的明確定義的工作活動轉變為與最終產品幾乎沒有明顯關係的眾多狹窄和高度特定的子單元。 許多工廠單位的規模不斷擴大,往往導致管理層和工人個體之間形成一條長長的指揮鏈,加劇了這兩個群體之間的距離。 工人也變得遠離消費者,因為市場營銷、分銷和銷售的快速制定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插入了許多步驟。

因此,大規模生產通常不僅涉及工作流程的明顯碎片化,而且還涉及工人對流程控制的減少。 這部分是因為工作組織、工作內容和工作節奏是由機器系統決定的。 所有這些因素通常會導致單調、社會孤立、缺乏自由和時間壓力,並可能對健康和福祉產生長期影響。

此外,大規模生產有利於採用計件工資制。 在這方面,可以假設,賺取更多收入的願望或必要性會在一段時間內誘使個人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不是對有機體有益,並且忽視心理和身體的“警告”,例如感覺各種器官或器官系統的疲勞、神經問題和功能障礙。 另一個可能的影響是,一心想提高產量和收入的員工違反了安全規定,從而增加了職業病的風險以及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事故的風險(例如,計件工資的卡車司機)。

高度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在自動化工作中,重複的、手動的元素被機器接管,而工人則主要承擔監督、監控和控制的職能。 這種工作一般比較熟練,沒有細則,工人可以自由活動。 因此,自動化的引入消除了大規模生產技術的許多缺點。 然而,這主要適用於操作員確實得到計算機協助並對其服務保持一定控制的自動化階段。 然而,如果操作員的技能和知識逐漸被計算機接管——如果將決策權留給經濟學家和技術人員,這可能是一種發展——可能會導致新的工作枯竭,重新引入單調、社會孤立和缺乏自由。控制。

監控一個過程通常需要持續關注並準備好在整個單調的職責期限內採取行動,這一要求不符合大腦對合理變化的刺激流以保持最佳警覺性的需求。 有據可查,即使在單調環境中的前半小時內,檢測關鍵信號的能力也會迅速下降。 這可能會增加固有的壓力,因為暫時的疏忽甚至是輕微的錯誤都可能導致廣泛的經濟和其他災難性後果。

過程控制的其他關鍵方面與對心理技能的非常特殊的要求有關。 操作員關心的是符號、儀器陣列上的抽象信號,而不是接觸他們工作的實際產品。

換崗. 在輪班工作的情況下,有節奏的生物變化不一定與相應的環境需求一致。 在這裡,有機體可能會“踩油門”,激活發生在工人需要睡覺的時間(例如,在夜班後的白天),而停用相應地發生在晚上,當工人可能需要工作時並保持警惕。

更複雜的情況是,工人通常生活在一個不是為輪班工人的需要而設計的社會環境中。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輪班工人必須經常適應環境需求的定期或不定期變化,例如輪班。

總之,現代工作場所的社會心理需求往往與工人的需求和能力不一致,從而導致壓力和健康狀況不佳。 本次討論僅簡要介紹了工作中的社會心理壓力因素,以及這些不健康狀況是如何在當今工作場所出現的。 在接下來的部分中,將更詳細地分析社會心理壓力源在現代工作系統和技術中的來源,以及它們的評估和控制。


背部

星期三,一月12 2011:18 48

社會支持:互動壓力模型

壓力概念

自從 Hans Selye (Selye 1960) 首次命名和描述這個概念以來,已經制定了各種壓力定義。 這些定義幾乎總是未能捕捉到大部分壓力研究人員認為的概念的本質。

未能達成共同且普遍接受的定義可能有多種解釋; 其中之一可能是這個概念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並在如此多的不同情況和環境中被如此多的研究人員、專業人士和外行人使用,以至於不再可能就一個共同的定義達成一致。 另一種解釋是,對於一個單一的共同定義,確實沒有經​​驗基礎。 這個概念可能是如此多樣化,以至於一個單一的過程根本無法解釋整個現象。 有一件事是明確的——為了檢驗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這個概念需要包括不止一個組成部分。 Selye 的定義與生理上的戰鬥或逃跑反應有關,以應對來自環境的威脅或挑戰。 因此,他的定義只涉及個體的生理反應。 在 1960 年代,人們對所謂的生活事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即個人生活中發生的主要壓力經歷。 Holmes 和 Rahe (1967) 的工作很好地證明了生活事件的累積對健康有害。 這些影響主要是在回顧性研究中發現的。 前瞻性地證實這些發現更加困難(Rahe 1988)。

在 1970 年代,理論框架中引入了另一個概念,即暴露於壓力刺激下的個體的脆弱性或抵抗力。 Cassel (1976) 假設宿主抵抗力是壓力結果或壓力對健康影響的關鍵因素。 許多研究沒有考慮宿主抵抗力這一事實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在壓力對健康的影響上獲得瞭如此多的不一致和矛盾的結果。 根據卡塞爾的說法,決定一個人的宿主抵抗程度的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他或她的應對能力和他或她的社會支持。

今天的定義已經遠遠超過了生理上的“Selye 壓力”反應。 包括以(例如)生活事件為代表的社會環境影響以及暴露於生活事件的個人的抵抗力或脆弱性。

圖 1. Kagan 和 Levi (1971) 的應激疾病模型中的應激成分

在 Kagan 和 Levi (1971) 提出的應激疾病模型中,對不同成分進行了一些區分(圖 1)。 這些組件是:

  • 環境中的壓力因素或壓力源——引起某些有害反應的社會或心理刺激
  • 由遺傳因素和早期經驗和學習預先決定的個人心理生物學計劃
  • 個體生理壓力反應(“Selye 壓力”反應)。 這三個因素的結合可能導致
  • 最終可能引發最終結果的前兆,即 
  • 表現身體疾病。

 

重要的是要注意,與 Selye 的信念相反,已經確定了幾種不同的生理途徑來調節壓力源對身體健康結果的影響。 這些不僅包括最初描述的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反應,還包括可能同等重要的交感神經-腎上腺-皮質軸的作用,以及副交感神經胃腸神經激素調節提供的平衡,已觀察到抑制和緩沖壓力的有害影響。 為了讓壓力源引起這種反應,需要心理生物學程序的有害影響——換句話說,必須存在對壓力源做出反應的個體傾向。 這種個人傾向既是基因決定的,又是基於童年早期的經歷和學習。

如果生理應激反應嚴重且持續時間足夠長,它們最終可能會導致慢性狀態,或成為疾病的前兆。 這種先兆的一個例子是高血壓,它通常與壓力有關,並可能導致明顯的軀體疾病,例如中風或心髒病。

該模型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在每一步都預測了乾預變量的交互作用,進一步增加了模型的複雜性。 這種複雜性通過從模型中的所有階段和因素到每個其他階段或因素的反饋循環來說明。 因此,模型很複雜——但自然也是如此。

在現階段,我們對該模型的準確性的經驗知識仍然不足和不清楚,但通過將交互模型應用於壓力研究,將獲得進一步的見解。 例如,如果嘗試應用該模型,我們預測疾病的能力可能會提高。

宿主抵抗力的經驗證據

在我們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小組中,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促進宿主抵抗力的因素上。 我們假設這樣一個強大的因素是功能良好的社交網絡和社會支持對健康的促進作用。

我們調查社交網絡對健康影響的第一次嘗試是從“宏觀”層面關注整個瑞典人口。 與瑞典中央統計局合作,我們能夠評估自我評估的社交網絡互動對健康結果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是對生存的影響(Orth-Gomér 和 Johnson 1987)。

代表瑞典成年人口的隨機樣本,17,433 名男性和女性回答了一份關於他們的社會關係和社交網絡的問卷。 該問卷被列入年度的兩個 生活條件調查 在瑞典,旨在評估和衡量國家在物質以及社會和心理方面的福利。 基於調查問卷,我們創建了一個綜合的社交網絡互動指數,其中包括網絡中的成員數量以及與每個成員的聯繫頻率。 通過因素分析確定了七種接觸來源:父母、兄弟姐妹、核心家庭(配偶和子女)、近親、同事、鄰居、遠親和朋友。 計算與每個來源的聯繫並將其加起來得出總指數得分,其範圍從 106 到 XNUMX。

通過鏈接 生活條件調查 借助國家死亡登記冊,我們能夠調查社交網絡互動指數對死亡率的影響。 根據指數得分將研究人群分成三分位數,我們發現那些處於較低三分位數的男性和女性的死亡風險總是高於指數得分處於中三分位數和較高三分位數的男性和女性。

如果一個人處於較低的三分位數,則其死亡風險是其他三分位數的四到五倍,儘管許多其他因素可能可以解釋這種關聯,例如年齡增長與更高的死亡風險相關這一事實。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社交聯繫的數量會減少。 如果一個人生病和殘疾,死亡風險就會增加,社交網絡的範圍可能會縮小。 較低社會階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較高,社交網絡也較小,社會聯繫也不那麼豐富。 因此,在任何分析中都必須控制這些和其他死亡風險因素。 即使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在統計學上顯著增加 40% 的風險被發現與處於最低三分之一人口中的稀疏社交網絡有關。 有趣的是,與中間三分位相比,處於最高位並沒有額外的健康促進作用。 可能,大量的接觸可能代表對個人的壓力以及對有害健康影響的保護。

因此,甚至無需進一步了解這些男性和女性生活中的壓力源,我們就能夠確認社交網絡的健康促進作用。

社交網絡本身無法解釋觀察到的健康影響。 社交網絡的運作方式和網絡成員提供支持的基礎很可能比網絡中包含的實際人數更重要。 此外,不同壓力源的交互作用是可能的。 例如,當工作中缺乏社會支持和社會互動時,工作相關壓力的影響會惡化(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為了探索互動的問題,已經進行了研究,使用各種措施來評估社會支持的定性和定量方面。 獲得了幾個有趣的結果,這些結果說明了與社會支持相關的健康影響。 例如,一項針對哥德堡出生的 776 名 1993 歲男性的心髒病(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研究,這些男性從普通人群中隨機抽取,初步檢查時發現他們健康,吸煙且缺乏社會支持被發現是疾病的最強預測因子(Orth-Gomér、Rosengren 和 Wilheemsen XNUMX)。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血壓升高、血脂升高、纖維蛋白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同一項研究表明,只有那些缺乏支持的男性,尤其是來自配偶、近親或朋友的情感支持,壓力性生活事件的影響才會有害。 既缺乏支持又經歷過幾次嚴重生活事件的男性死亡率是享受親密和情感支持的男性的五倍多(Rosengren 等人,1993 年)。

交互作用的另一個例子是在對心髒病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提供的,這些患者接受了社會融合和社會孤立等社會心理因素的檢查,以及預後不良的心肌指標,然後進行了 XNUMX 年的隨訪。 還評估了人格和行為類型,尤其是 A 型行為模式。

行為類型本身對這些患者的預後沒有影響。 在 A 型男性中,24% 的人死亡,而 B 型男性的死亡率為 22%。 但是,當考慮到社交隔離的交互影響時,出現了另一幅圖景。

使用常規一周的活動日記,參與研究的男性被要求描述他們在正常一周的晚上和周末會做的任何事情。 然後將活動分為涉及體育鍛煉的活動、主要涉及放鬆並在家中進行的活動以及與他人一起進行的娛樂活動。 在這些活動類型中,缺乏社交娛樂活動是死亡率的最強預測因素。 從未參與過此類活動的男性(在研究中被稱為社會孤立者)的死亡風險是參與社交活動的男性的三倍。 此外,被社會孤立的 A 型男性的死亡風險甚至高於任何其他類別的男性(Orth-Gomér、Undén 和 Edwards 1988)。

這些研究表明需要考慮社會心理環境、個體因素以及生理應激機制的幾個方面。 他們還表明,社會支持是壓力相關健康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背部

大多數以前的壓力理論都是為了描述在威脅生物生存的情況下對“不可避免的”急性壓力的反應(Cannon 1935;Selye 1936)。 然而 需求/控制模型 是為“壓力源”長期存在的工作環境而開發的,最初不會危及生命,並且是複雜的人類組織決策的產物。 在這裡,壓力源的可控性非常重要,而且隨著我們發展出越來越複雜和一體化的社會組織,對個人行為的限制也越來越複雜,這一點變得更加重要。 下文討論的需求/控制模型(Karasek 1976;Karasek 1979;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基於工作的心理社會特徵:工作的心理需求以及任務控制和技能使用的綜合測量(決策自由度). 該模型首先預測與壓力相關的疾病風險,其次預測工作的主動/被動行為相關性。 主要用于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學研究。

在教學上,這是一個簡單的模型,可以幫助清楚地展示與職業健康和安全的社會政策討論相關的幾個重要問題:

  1. 工作的社會組織特徵,而不僅僅是身體危害,會導致疾病和傷害
  2. 與壓力相關的後果與工作活動的社會組織有關,而不僅僅是其需求
  3. 工作的社交活動會影響與壓力相關的風險,而不僅僅是個人特徵
  4. “積極壓力”和“消極壓力”的可能性可以用需求和控制的組合來解釋
  5. 這可以提供簡單的模型——具有基本的表面效度——開始討論車間工人、文員和其他外行人的個人壓力反應,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敏感話題。

 

除了工作對健康的影響之外,該模型還捕捉了關註生產力結果的工作組織者的觀點。 心理需求維度涉及“員工如何努力工作”; 決策緯度維度反映了工作組織問題,即誰做決定和誰做什麼任務。 該模型的主動學習假設描述了高績效工作的動機過程。 極端勞動力專業化的經濟邏輯,過去關於生產性工作設計的傳統智慧與需求/控制模型中的不良健康後果相矛盾。 該模型暗示了工作組織的另一種促進健康的觀點,強調工人的廣泛技能和參與,並且由於學習和參與的可能性增加,也可能為創新製造和服務行業帶來經濟優勢。

需求/控制模型的假設

基於心理需求和決策自由度的工作場所心理社會功能

工作緊張假說

第一個假設是當工作的心理要求高而工人在任務中的決策自由度低時,心理緊張的最不良反應(疲勞、焦慮、抑鬱和身體疾病)發生(圖 1,右下角) . 這些不良的類似壓力的反應是在興奮與行動或應對壓力源的機會受限相結合時產生的,被稱為心理壓力(術語 應力 此時不使用,因為許多組對它的定義不同)。

圖 1. 心理需求/決策緯度模型

例如,流水線工人幾乎每一個行為都受到嚴格的約束。 在需求增加(“加速”)的情況下,不僅僅是喚醒的建設性反應,還會發生殘留心理壓力的無助、持久和負面體驗的反應。 當午餐高峰出現時(Whyte 1948),不知道如何“控制”顧客行為(“抓住顧客”)的餐廳工作人員承受著最大的工作壓力。 Kerckhoff 和 Back (1968) 描述了製衣工人在最後期限的巨大壓力和隨後的裁員威脅下的情況。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當無法採取通常應對工作壓力所需的行動時,就會出現最嚴重的緊張行為症狀(昏厥、歇斯底里、社交傳染)。 減輕壓力的不僅是關於如何完成正式工作任務的行動自由,還可能是參與非正式“儀式”的自由,茶歇、抽煙或坐立不安,作為補充“工作日的“緊張釋放”機制(Csikszentmihalyi 1975)。這些通常是與其他工人的社交活動——正是那些被 Frederick Taylor 的方法(1911(1967))排除為“浪費的動作”和“士兵”的活動。 這意味著需要擴展模型以包括社會關係和社會支持。

在模型中,決策自由度是指工人控制自己的活動和技能使用的能力,而不是控制他人的能力。 決策緯度尺度有兩個組成部分: 任務權限——對任務執行細節方面的社會預定控制(也稱為自主性); 和 技能判斷力— 個人對技能使用的控制,在工作中也由社會決定(通常稱為多樣性或“實質複雜性”(Hackman 和 Lawler 1971;Kohn 和 Schooler 1973))。 在現代組織層次結構中,最高級別的知識使最高級別的權力的行使合法化,而工作範圍有限的專業任務的工人由具有更高權限級別的經理協調。 技能自由裁量權和決策權威在理論上和經驗上是如此密切相關,以至於它們經常被結合在一起。

工作心理需求的例子——“你工作有多努力”——包括最後期限的存在、完成任務所需的精神喚醒或刺激,或協調負擔。 工作的體力需求不包括在內(儘管心理喚醒伴隨著體力消耗)。 心理工作需求的其他組成部分是個人衝突引起的壓力源。 害怕失去工作或技能過時顯然可能是一個貢獻者。 總的來說,Buck (1972) 指出,儘管存在上述差異,但“任務要求”(工作量)是大多數工人心理工作需求的核心組成部分。 雖然在中等範圍內簡單地測量工作時間似乎並不能有力地預測疾病,但其中一種測量方法,輪班工作——尤其是輪班工作,與大量的社會問題和疾病增加有關。

雖然一定程度的“要求”對於實現新的學習和有效的工作績效(即興趣)是必要的,但太高的要求顯然是有害的。 這暗示了眾所周知的 Selye(1936 年)一般適應綜合症以及 Yerkes 和 Dodson(1908 年)以及 Wundt(1922 年)關於壓力和壓力的相關經典理論中“最佳”需求水平的倒“U 形”曲線。性能。* 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工作情況都存在過載問題,而不是過載問題。

* 儘管 Selye 的需求和壓力之間的“U 形”關聯據稱是沿著壓力源軸的一維的,但在他的動物實驗中它可能還包括第二個維度的約束 - 因此實際上是與壓力相關的生理退化的複合模型 -可能類似於其他研究人員發現的高需求、低控制情況(Weiss 1971).

主動學習假說

當對工作的控制很高,心理需求也很高,但不是壓倒性的(圖 34.2 右上角單元格)時,學習和成長是預測的行為結果(即主動學習假設)。 這樣的工作被稱為“積極的工作”,因為對瑞典和美國人口的研究表明,儘管工作需求繁重,但在休閒和政治活動中,這是工作之外最活躍的群體(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 對於“積極的工作”,預測只有平均心理壓力,因為工作的許多壓力源(“挑戰”)所激發的大部分能量都轉化為直接行動——有效解決問題——幾乎沒有殘餘壓力會引起干擾。 這個假設與懷特的“能力概念”(1959)相似:個人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的心理狀態會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增強,這是一種基於環境的動機理論。 該模型還預測,當這些設置出現在工作環境中時,它們的成長和學習刺激有助於提高生產率。

在需求/控制模型中,學習發生在需要個人心理能量消耗(需求或挑戰)和決策能力鍛煉的情況下。 當具有決策自由度的個人就如何最好地應對新的壓力源做出“選擇”時,新的行為反應如果有效,將被納入個人的應對策略庫(即,它將被“學習” ”)。 由於應對環境挑戰的解決方案範圍擴大,未來的潛在活動水平將會提高,從而增加動力。 當情境中的挑戰與個人對備選方案的控製或應對這些挑戰的技能相匹配時,建設性強化行為模式的機會是最佳的 (Csikszentmihalyi 1975)。 情況不會簡單到沒有挑戰性(因此不重要),也不會因為高度焦慮(心理“緊張”情況)而要求採取適當的行動。

需求/控制模型預測低需求和低控制的情況(圖1 對角線 B) 的另一端會導致非常“無動力”的工作環境,從而導致“消極學習”或逐漸喪失先前獲得的技能。 有證據表明,在此類工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休閒和工作之外的政治活動中脫離出來的情況似乎會增加(Karasek 和 Theorell,1990 年)。 這些“被動”的工作,可能是“習得性無助”的結果,Seligman (1975) 從一系列拒絕工人主動性的工作情境中討論過。

因此,環境需求可以用積極和消極的術語來概念化,這一事實與壓力有“好”和“壞”之分的普遍理解是一致的。 必須使用至少兩個可分離的機制來描述工作中的“心理功能”的證據是多維“需求/控制”模型結構的主要驗證之一。 “主動”-“被動”對角線 B 意味著學習機制獨立於(即正交於)心理應變機制。 這產生了一個簡約模型,它具有兩個廣泛的工作活動維度和兩個主要的心理機制(將其稱為“交互”模型的主要原因(Southwood 1978))。 (軸的乘法相互作用對於大多數樣本量來說是一種限制性太強的測試。)

澄清需求和控制定義

需求/控制模型有時被認為與“需求和資源”模型一致,允許簡單地符合當前常見的“成本/收益”思維——資源的正面“收益”從負面“收益”中減去成本”的需求。 “資源”允許包括工人明顯重要的直接任務經驗之外的許多因素。 然而,需求/控制模型假設的邏輯不能被折疊成一維形式。 必須保留決策自由度和心理壓力源之間的區別,因為該模型預測學習和工作壓力——來自需求和控制的兩種不同組合,這不僅僅是數學上的累加。 工作“控制”不僅僅是一種負面的壓力源,與缺乏控制相關的“需求和挑戰”與學習的增加無關。 在工作過程中擁有決策自由度會減少工人的壓力,但會增加他的學習,而心理需求會增加學習和壓力。 需求和控制之間的這種區別可以理解對以下影響的不明確預測:(a) “責任”,實際上結合了高需求和高決策自由度; (b) “定性工作需求”,它也衡量決定採用何種技能的可能性; (c) “計件工作”,更快工作的決定自由度幾乎直接帶來了更多的需求。

擴展模型

社會支持假設

Johnson 通過添加社會支持作為第三個維度,有效地擴展了需求/控制模型(Johnson 1986;Kristensen 1995)。 主要假設是要求高、控制力低以及工作中社會支持低(高“等壓力”)的工作患病風險最高,在許多慢性病研究中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新增內容明確承認需要任何工作壓力理論來評估工作場所的社會關係(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Johnson 和 Hall 1988)。 社會支持對心理壓力的“緩衝”可能取決於同事、主管等之間的社會情感整合和信任程度——“社會情感支持”(Israel and Antonnuci 1987)。 增加社會支持也使需求/控制視角在工作重新設計中更有用。 工人(即自主工作組)之間社會關係的變化和決策自由度的變化在工作再設計過程中幾乎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參與式”過程(House 1981)。

然而,社會關係對工作壓力和行為的影響的完整理論處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工作。 與同事和主管的互動以及慢性病的關聯不如決策自由度那麼一致,社會關係可以強烈增加,也可以減少神經系統的喚醒,這可能是社交情境和社交之間的風險誘導聯繫。疾病。 減少工作壓力的工作經驗維度不一定與需求/控制模型中與積極行為相關的維度相同。 促進積極行為的集體形式可能會關注能力的分佈和使用能力、溝通結構和技能、協調可能性、“情商技能”(Goleman 1995)——以及對社會支持很重要的信任。

職業和社會心理工作特徵

工作特徵可以使用美國人口普查職業代碼中職業的平均工作特徵顯示在四象限圖中(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主動”工作象限,高要求、高控制,有高聲望的職業:律師、法官、醫生、教授、工程師、護士和各類管理人員。 “被動”工作象限要求低、控制力低,有文職人員,如庫存和開票員、運輸操作員和低地位的服務人員,如看門人。 “高壓力”象限具有高要求和低控制力,有裝配工、切割工、檢查員和貨運處理員等機器節奏的操作員,以及服務員或廚師等其他低地位服務操作員。 女性主導的職業很常見(服裝縫紉工、女服務員、電話接線員和其他辦公室自動化工作者)。 “低壓力”自定進度的職業,例如修理工、銷售員、林務員、巡線員和自然科學家,通常需要大量培訓和自定進度。

因此,高管和專業人士的壓力水平適中,而不是普遍認為的最高壓力水平。 雖然“管理壓力”肯定存在,因為這些工作帶來的高心理需求,但似乎頻繁的決策和決定如何完成工作是一個重要的壓力調節器。 當然,在最高級別,執行工作以決策為主要心理需求,那麼需求/控制模型就失效了。 然而,這裡的含義是,如果高管做出更少的決定,他們的壓力就會減輕,而地位較低的員工如果有更多的決策機會,就會過得更好,這樣一來,所有群體都能因更平等地分享決策權而過得更好。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在任務層面對他們的工作過程擁有高度控制權,差異與工資差異一樣大(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另一個主要的性別差異是決策自由度與女性需求之間的負相關關係:控制力低的女性也有更高的工作需求。 這意味著女性從事高強度工作的可能性是全職人口的幾倍。 相比之下,男性的高要求工作通常伴隨著更高的決策自由度(“權威與責任相稱”)

需求/控制模型與其他理論觀點之間的理論聯繫

需求/控制模型源於幾個不同科學方向的理論整合。 因此,它超出了一些既定的科學傳統的界限,它從中獲得了貢獻或經常與之形成對比:心理健康流行病學和社會學,以及壓力生理學、認知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 一些以前的壓力理論側重於基於人的因果解釋,而需求/控制模型預測對社會和心理環境的壓力反應。 然而,需求/控制模型試圖提供一組具有基於人的觀點的接口假設。 此外,還提出了與社會階級等宏觀社會組織和政治經濟問題的聯繫。 這些理論整合以及與其他理論的對比將在以下幾個層面進行討論。 下面的聯繫為一組擴展的科學假設提供了背景。

需求/控制模型與認知心理模型的對比

壓力理論的一個領域源於當前流行的認知心理學領域。 人類心理功能認知模型的核心原則是,正是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解釋過程決定了個體心理狀態的發展。 心理工作量定義為工人在執行工作任務時需要感知和解釋的總信息量(Sanders 和 McCormick,1993 年;Wickens,1984 年)。 當這種人類信息處理負荷對於個人的信息處理能力來說太大時,就會出現“超載”和壓力。 自從在現代計算機使用的相同粗略概念模型中對人類心理功能進行建模以來,該模型一直享有盛譽,因此符合工作設計的工程概念。 這個模型讓我們意識到信息過載、溝通困難和記憶問題的重要性。 它在人機界面的某些方面的設計和復雜過程的人工監控方面做得很好。

然而,認知心理學觀點傾向於淡化“客觀”工作場所壓力源的重要性,例如,而是強調壓力個體對情況的解釋的重要性。 在基於認知的“應對方法”中,Lazarus 和 Folkman (1986) 提倡個人以一種使其看起來不那麼具有威脅性的方式“認知地重新解釋”情況,從而減少經歷的壓力。 但是,在環境壓力源“客觀”真實且必須修改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可能對工人有害。 Bandura (1977) 的“自我效能/激勵”理論是認知方法的另一種變體,它更符合工人賦權,該理論強調當個人: (a) 確定變革過程的目標; (b) 從環境中獲得積極成果的反饋; (c) 成功取得漸進式進展。

認知模型中的一些遺漏對於壓力和與需求/控制模型的衝突的職業健康觀點是有問題的:

  • 不轉化為信息負荷的工作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沒有作用(即,需要社會組織需求、衝突和許多非智力時間期限的任務沒有作用)。
  • 認知模型預測,需要做出大量決定的情況是有壓力的,因為它們會使個人的信息處理能力超負荷。 這直接與需求/控制模型相矛盾,該模型預測在允許自由決策的苛刻情況下壓力較低。 來自實地研究的大部分流行病學證據支持需求/控制模型,但實驗室測試也可以產生基於決策的認知超載效應。
  • 認知模型還忽略了生理驅動和原始情緒,它們通常在具有挑戰性的情況下主導認知反應。 很少有人討論負面情緒和基於學習的行為(除了上面的班杜拉)是如何在常見的成人社交場合中出現的。

 

儘管在認知模型中被忽視,但情緒反應是“壓力”概念的核心,因為最初的壓力問題通常會導致不愉快的情緒狀態,如焦慮、恐懼和抑鬱。 “內驅力”和情緒主要受大腦邊緣區域的影響——與認知心理學描述的大多數過程所涉及的大腦皮層不同,這是一個更原始的大腦區域。 可能,未能發展出關於心理功能的綜合觀點,反映了整合專注於大腦中兩個不同神經系統的不同研究專業的困難。 然而,最近,關於情緒和認知的聯合影響的證據開始積累。 結論似乎是情緒是行為模式記憶和認知強度的潛在決定因素(Damasio 1994;Goleman 1995)。

整合社會學和情緒壓力的觀點

需求/控制模型的開發

需求/控制模型的目標是將對社會情況的理解與成人生活活動的主要領域中的情緒反應、心身疾病症狀和積極行為發展的證據結合起來,特別是在高度社會結構化的工作環境中。 然而,在開發模型時,這項工作的一個可能平台,即在大量人口研究中探索疾病的社會學研究,往往忽略了壓力研究的社會或個人反應數據的詳細水平,因此需要進行大量整合工作來開發模型。

第一個需求/控制整合的想法——針對社會情境和情緒反應——涉及壓力症狀,並將兩個相對單一維度的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傳統聯繫起來。 首先,生活壓力/疾病傳統(Holmes 和 Rahe 1967;Dohrenwend 和 Dohrenwend 1974)預測疾病僅基於社會和心理需求,沒有提到對壓力源的控制。 其次,在工作滿意度文獻中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工作場所控制的重要性(Kornhauser 1965):任務自主性和技能多樣性被用來預測工作滿意度、缺勤率或生產率,有限的補充反映了工人與員工的社會關係工作——但很少提及工作量。 整合研究有助於彌合疾病和精神緊張領域的差距。 Sundbom (1971) 在“精神繁重的工作”中觀察到心理緊張的症狀——這實際上是通過與沈重的精神壓力和單調的工作相關的問題來衡量的(大概也代表受限的控制)。 這兩項研究和研究傳統的綜合見解是,需要一個二維模型來預測疾病:心理需求的水平決定了低控制是否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問題:心理緊張或被動退縮。

第二個需求/控制整合預測了與工作經驗相關的行為模式。 工作活動的行為結果似乎也受到同樣兩個廣泛的工作特徵的影響——但組合方式不同。 Kohn 和 Schooler (1973) 觀察到,對工作的積極定位是高技能和自主水平以及心理要求高的工作的結果。 社會階層措施在這裡是重要的相關因素。 Meissner (1971) 還發現休閒行為與在工作中做出決定和從事腦力挑戰工作的機會正相關。 這些研究的綜合見解是,一方面,“挑戰”或精神喚醒對於有效學習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會導致心理緊張。 “控制”是決定環境需求是否會導致“積極”學習後果或“消極”緊張後果的關鍵調節變量。

這兩個整合假設的組合,預測健康和行為結果,是需求/控制模型的基礎。 “需求”水平是決定低控制是導致被動還是心理緊張的偶然因素; 和“控制”水平是決定需求是否導致主動學習或心理緊張的偶然因素(Karasek 1976;1979)。 然後,該模型在具有代表性的瑞典人全國樣本上進行了測試(Karasek 1976),以預測疾病症狀以及休閒和政治行為與心理社會工作條件的相關性。 這些假設在這兩個領域都得到了證實,儘管許多混雜因素顯然與這些結果有關。 在這些經驗確認之後不久,出現了另外兩個與需求/控制模型一致的概念表述,它們證實了一般假設的穩健性。 塞利格曼(Seligman,1976 年)觀察到在強烈需求且控制受限的情況下會出現抑鬱和習得性無助。 同時,Csikszentmihalyi (1975) 發現“積極體驗”(“心流”)源自既涉及心理挑戰又涉及高水平能力的情境。 使用這種綜合模型能夠解決工作滿意度和心理壓力研究中的一些悖論(Karasek 1979):例如,定性工作量通常與壓力負相關(因為它們也反映了個人對其技能使用的控制). 1979 年,在同事 Tores Theorell(一位具有重要心血管流行病學背景的醫生)的協助下,其他研究人員對該模型的最廣泛接受出現在將經驗預測擴展到冠心病之後。

第二個需求/控制模型整合——生理反應

額外的研究允許將需求/控制模型與生理反應聯繫起來的第二級集成.  生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進展已經確定了生物體適應其環境的兩種模式。 Cannon (1914) 的戰鬥-逃跑反應與刺激腎上腺髓質和腎上腺素分泌最相關。 這種模式與心血管系統的交感神經喚醒一起發生,顯然是一種積極和充滿活力的反應模式,人體能夠利用最大的代謝能量來支持逃避對其生存的重大威脅所必需的精神和體力消耗。 在第二種生理反應模式中,腎上腺皮質反應是在勝利可能性很小的情況下對失敗或退縮的反應。 Selye 的壓力研究(1936 年)處理了腎上腺皮質對處於壓力但被動狀態下的動物的反應(即,他的動物受試者在壓力下受到約束,而不是戰鬥-逃跑情況)。 Henry 和 Stephens (1977) 將這種行為描述為社會依戀的失敗或喪失,這會導致社交互動中的退縮和順從。

* 1974 年需求/控制模型的緊張假設發展的一個主要刺激因素是 Dement 的觀察(1969 年),如果睡眠不足的貓被跑步機“限制”(可能像裝配線)在經歷了極端的心理壓力源暴露期之後。 環境壓力源和低環境控制的聯合作用是產生這些影響的基本要素。 就精神錯亂而言,負面影響是災難性的,導致無法協調最基本的生理過程。

在 1980 年代初期,Frankenhaeuser (1986) 的研究證明了這兩種生理反應模式與需求/控制模型的主要假設是一致的——允許在生理反應和社會情況以及情緒反應模式之間建立聯繫。 在高壓力情況下,來自腎上腺皮質的皮質醇和來自腎上腺髓質的腎上腺素的分泌物都會升高,而在受試者俱有可控和可預測的壓力源的情況下,僅腎上腺素分泌會升高(Frankenhaeuser、Lundberg 和 Forsman,1980 年) ). 這表明與不同環境情況相關的心理內分泌反應存在顯著差異。 Frankenhaeuser 使用與需求/控制模型具有相同結構的二維模型,但具有標註個人情緒反應的維度。 “努力”描述了腎上腺髓質刺激活動(需求/控制模型中的需求),“痛苦”描述了腎上腺皮質刺激活動(需求/控制模型中缺乏決策自由度)。 Frankenhaeuser 的情緒反應類別闡明了情緒與生理反應之間更清晰的聯繫,但以這種形式,需求/控制模型未能闡明工作社會學與生理反應之間的關聯,而這是該模型的另一個優勢。

整合以人為本的壓力理論:需求/控制模型的動態版本

需求/控制模型發展背後的挑戰之一是開發一種替代社會保守解釋的方法,即工人的感知或反應取向是壓力的主要原因——一些基於人的壓力理論的主張。 例如,很難接受基於人格的壓力模型擴展的說法,即大多數壓力反應的產生是因為普通的個體人格類型習慣性地誤解現實世界的壓力或對它們過於敏感,並且這些類型的人格可以是在簡單測試的基礎上確定。 事實上,這種人格效應的證據充其量只是與最常見的措施混合在一起(儘管已經確定了壓力否認人格——述情障礙(Henry and Stephens 1977)。例如,A 型行為模式最初被解釋為個人選擇壓力活動的傾向,但該領域的研究現已轉向“易怒”人格(Williams 1987)。當然,憤怒反應可能具有重要的環境反應成分。人格方法的更一般化版本在“人與環境匹配”模型(Harrison 1978)中發現,該模型假設人與環境之間的良好匹配可以減輕壓力。這裡也很難指定要測量的具體人格特徵。儘管如此, 個人反應/基於個性的方法解決了一個明顯的事實:(a) 基於個人的感知是 envir 影響個人; (b) 個人對環境的反應存在長期差異。 因此,開發了需求/控制模型的時間動態、集成環境和基於人的版本。

需求/控制模型的動態版本(圖 2)將環境影響與自尊發展和長期疲憊等基於人的現象相結合。 動態版本通過在原始壓力和學習機制上建立兩個組合假設,整合了人為因素和環境因素:(a) 壓力會抑制學習; (b) 從長遠來看,學習可以抑制壓力。 第一個假設是,高壓力水平可能會抑制正常接受挑戰的能力,從而抑制新的學習。 這些高壓力水平可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的長期心理壓力的結果——並反映在以人為本的措施中(圖 2,對角箭頭 B)。 第二個假設是,新的學習可能會導致掌握或自信的感覺——一種以人為本的衡量標準。 這些掌握的感覺反過來會導致對事件的壓力感知減少,並增加應對成功率(圖 3,對角線箭頭 A)。 因此,從長遠來看,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格,後來,這些先前形成的人格取向會緩和環境影響。 這個廣泛的模型可以包含以下更具體的個人反應措施:掌握感、否認感、述情障礙、特質焦慮、特質憤怒、生命力竭、倦怠、累積的生活壓力源影響,以及可能的 A 型行為成分。

圖 2. 將環境壓力和學習與人格進化聯繫起來的動態關聯

動態模型產生了兩種長期動態的行為“螺旋”的可能性。 積極的行為動力始於積極的工作環境、增強的“掌控感”以及應對不可避免的工作壓力的能力增強。 這些反過來又減少了累積的焦慮,從而增加了接受更多學習挑戰的能力——進一步產生積極的人格改變和幸福感。 不良行為動態始於高壓力工作、高累積殘餘壓力和接受學習挑戰的能力受限。 這些反過來又會導致自尊心下降和壓力感增加——進一步導致消極的性格變化和幸福感下降。 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討論了子機制的證據,儘管完整的模型尚未經過測試。 兩個可以很容易地與需求/控制研究相結合的有前途的研究方向是與對生活需求不斷變化的反應相結合的“生命力竭”研究 (Appels 1990),以及 Bandura (1977) 的“自我效能”方法,它將技能發展和自我管理相結合。尊重發展。

生理應激的需求/控制模型和系統動力學

需求/控制研究的一個必要的下一步是更全面地說明疾病因果關係的生理途徑。 生理反應越來越多地被理解為複雜的系統反應。 人類應激反應的生理學——例如,為了完成戰鬥或逃跑行為——是心血管輸出變化、腦幹調節、呼吸相互作用、內分泌反應的邊緣系統控制、一般皮層激活的高度綜合組合和周圍循環系統的變化。 “壓力”的概念很可能與復雜系統最相關——複雜系統涉及多個相互作用的子系統和復雜的因果關係。 *  伴隨著生理學系統動力學原理的這種新觀點,許多疾病被定義為系統調節障礙(Henry 和 Stephens 1977;Weiner 1977),以及對系統平衡的時間依賴性、多因素調整結果的調查,或者,他們在“混亂”中缺席。

* 與“硬科學”(或硬科學神話中的硬科學)中的單一且明確的因果關係不同,在壓力模型中,因果關係更為複雜:可能有許多原因“累積”以促成單一效果; 單一原因(“壓力源”)可能會產生多種影響; 或僅在顯著時間延遲後才會發生的影響。

從“廣義”需求/控制模型的角度解釋這些觀察結果,我們可以說壓力是指整個系統的不平衡,即使系統的某些部分正在運行。 所有生物體都必須具有控制機制來整合獨立子系統(即大腦、心臟和免疫系統)的作用。 當有機體的“控制系統”試圖在面對太多環境挑戰(“高要求”)時維持綜合功能時,以及當系統的綜合控制能力它的子機制失效(“高應變”)。 為了對其混亂的環境施加秩序,個人的內部生理控制系統必須“完成工作”以在面對不規則的環境需求時保持協調的生理規律(即恆定的心率)。 當有機體的控制能力在過度“組織”(低熵條件,從熱力學類比)後耗盡時,進一步的需求會導致過度疲勞或使人衰弱的壓力。 此外,所有生物體都必須週期性地將它們的控制系統恢復到靜止狀態——睡眠或放鬆期(一種放鬆的無序狀態或高熵狀態)——以便能夠進行下一輪的協調任務。 如果系統不能遵循其自身的最佳行動過程,即如果它無法控制其情況或找到令人滿意的內部平衡狀態,則係統的協調過程或其放鬆嘗試可能會受到抑制。 一般來說,“缺乏控制”可能代表生物體在面對需求時使用其所有適應性機制維持生理平衡的能力受到限制,從而導致長期負擔和疾病風險增加。 這是未來需求/控制生理學研究的一個方向。

一個可能一致的發現是,雖然需求/控制模型預測心血管死亡率,但似乎沒有單一的常規風險因素或生理指標是這種風險的主要途徑。 未來的研究可能會表明“系統動態故障”是否是途徑。

需求/控制模型的宏觀社會影響

整合多個研究領域的模型可以更廣泛地預測人類社會制度對健康的影響。 例如,亨利和斯蒂芬斯 (Henry and Stephens, 1977) 觀察到,在動物世界中,“心理需求”源於尋找家庭食物和住所以及撫養和保護後代的徹底“社會”責任; 難以想像強制要求與社會隔離相結合的情況。 然而,人類的工作世界是如此有條理,以至於可以在沒有任何社會聯繫的情況下發生需求。 事實上,根據 Frederick Taylor 的 科學管理原理 (1911(1967)),增加工人的工作要求通常應該孤立地完成,否則工人會反抗這個過程——並回到浪費時間的社交活動! 除了顯示集成模型的實用性之外,此示例還表明需要進一步擴展對人類壓力反應的社會理解(例如,通過向需求/控制模型添加社會支持維度)。

要了解未來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特別需要對人類壓力反應的綜合、社會錨定的理解。 不太全面的模型可能會產生誤導。 例如,根據主導關於未來社會和工業發展(即工人技能的方向、信息社會中的生活等)的公共對話的認知模型,個人可以自由地解釋——即重新編程——他的對現實世界事件的感知是有壓力的還是無壓力的。 社會含義是,從字面上看,我們可以為自己設計任何社會安排——我們應該負責適應它可能造成的任何壓力。 然而,壓力的許多生理後果與邊緣系統中的“情緒腦”有關,它具有確定性結構,對整體需求有明顯的局限性。 它絕對不是“無限”可重新編程的,正如對創傷後應激綜合症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的那樣(Goleman 1995)。 忽視邊緣系統的局限性——以及情緒反應和社會整合的整合——可能會導致一系列非常現代的人類發展基本衝突。 我們可能是在大腦皮層非凡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發展社會系統,這些大腦皮層在超負荷方面對更基本的邊緣大腦功能提出了不可能的要求:失去社會紐帶,缺乏內部控制的可能性,以及看到事物的能力受限“全貌”。 簡而言之,我們似乎冒著發展我們在社會生物學上不適合的工作組織的風險。 這些結果不僅是不完整的科學模型的結果,它們還助長了錯誤的社會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一些擁有社會權力的群體的利益得到了滿足,而其他人卻以之前沒有經歷過的社會和個人功能障礙為代價。

社會階層和社會心理工作措施

在許多情況下,個人層面的壓力源可以建模為更大規模的社會、動態和政治經濟過程的因果結果。 因此,還需要與社會階級等概念的理論聯繫。 社會狀況與疾病之間關聯的評估提出了社會心理需求/控制因素與社會環境的廣泛衡量標準(如社會階層)之間關係的問題。 工作決策緯度測量確實與教育和其他社會等級測量明顯相關。 然而,社會階層通常衡量收入和教育的影響,其運作機制不同於需求/控制模型的社會心理途徑。 重要的是,工作壓力結構幾乎與全國人口中的大多數社會階層措施正交(但是,主動/被動維度與高地位工人的社會階層高度相關(僅))(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低地位工作的低決策自由度方面似乎比精神和體力工作量之間的區別更重要,而精神和體力工作量是白領/藍領地位的傳統決定因素。 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許多藍領工作中常見的體力消耗可能對心理壓力起到保護作用。 雖然工作壓力確實在低地位的工作中更為常見,但心理社會工作維度定義了一個壓力風險圖,它明顯獨立於傳統的社會階層措施。

儘管有人認為觀察到的需求/控制工作/疾病關聯僅反映了社會階層差異(Ganster 1989;Spector 1986),但對證據的審查拒絕了這種觀點(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大多數需求/控制研究同時控制了社會階層,需求/控制協會在社會階層群體中持續存在。 然而,藍領與該模型的關聯得到了更一致的證實,而白領關聯的強度在不同研究中有所不同(見下文“工作壓力和心血管疾病”),白領單一職業研究的穩健性稍差。 (當然,對於地位最高的經理和專業人士來說,決策本身可能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

與需求/控制模型相比,傳統的“社會階層”措施往往發現與精神困擾和疾病結果的關聯較弱,這一事實實際上為新的社會階層概念提供了理由。 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定義了一組新的心理社會優勢和劣勢工人,在常規化、商業化和官僚化的工作中,工作壓力為“失敗者”,在高度創造性的以學習為中心的智力工作中為“勝利者”。 這樣的定義與“信息社會”中新的、基於技能的工業產出以及階級政治的新視角是一致的。

方法論問題

社會心理工作措施的客觀性

對工人進行的自我報告調查問卷一直是收集工作心理社會特徵數據的最常用方法,因為它們易於管理,並且可以輕鬆設計以利用工作重新設計工作中的核心概念(Hackman 和 Oldham 的 JDS 1975),Job內容問卷 (Karasek 1985),瑞典 Statshalsan 問卷。 雖然旨在衡量客觀工作,但此類問卷工具不可避免地會衡量工人所感知的工作特徵。 自我報告的發現偏差可能會出現在自我報告的因變量中,例如抑鬱、疲憊和不滿。 一種補救措施是匯總具有相似工作情況的工作組的自我報告反應——稀釋個人偏見 (Kristensen 1995)。 這是廣泛使用的將社會心理工作特徵與職業聯繫起來的系統的基礎(Johnson 等人,1996 年)。

也有證據評估自我報告的心理社會量表的“客觀”有效性:自我報告和專家觀察數據之間的相關性通常在決策自由度方面為 0.70 或更高,而在工作需求方面的相關性較低 (0.35)(Frese 和 Zapf 1988) . 同樣支持客觀有效性的是決策緯度量表的高職業間差異(40% 到 45%),與收入的 21% 和體力消耗的 25% 相比,後者被認為因職業而有很大差異(Karasek 和Theorell 1990)。 然而,只有 7% 和 4% 的心理需求和社會支持量表差異分別存在於職業之間,這使得這些措施的自我報告中可能存在大量基於人的成分。

更客觀的測量策略將是可取的。 一些眾所周知的客觀評估方法與需求/控制模型一致(對於決策範圍:VERA,Volpert 等人(1983 年))。 然而,專家觀察也存在問題:觀察成本高、耗時長,而且在評估社會互動時,顯然不能產生更準確的測量值。 標準“專家”測量的概念本身也存在理論偏差:“測量”低地位流水線工人工作的易於觀察、重複的質量比高地位經理或專業人員。 因此,社會心理測量的客觀性與受試者的決策自由度成反比。

對需求/控制模型的經驗證據的一些評論

工作壓力和心血管疾病 (CVD)

工作壓力和心髒病關聯代表了該模型的最廣泛的實證支持基礎。 Schnall、Landsbergis 和 Baker(1994 年)、Landsbergis 等人最近進行了全面審查。 (1993) 和克里斯滕森 (1995)。 總結 Schnall、Landsbergis 和 Baker(1994 年)(由 Landsbergis 更新,個人通訊,1995 年秋季):16 項研究中有 22 項使用各種方法證實了工作壓力與心血管死亡率的關聯,包括 7 項隊列研究中的 11 項; 2 個橫斷面研究中的 3 個; 4 個病例對照研究中的 4 個; 3 項研​​究中的 3 項利用疾病症狀指標。 大多數負面研究都是針對老年人(主要是 55 歲以上,其中一些人退休後時間較長),主要基於綜合職業分數,雖然它們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自我報告的偏差,但統計能力較弱。 在預測藍領 CVD 時,工作壓力假設似乎比白領 CVD 更一致(Marmot 和 Theorell 1988)。 傳統的 CVD 危險因素,如血清膽固醇、吸煙甚至血壓,在以傳統方式測量時,迄今為止僅顯示出不一致或微弱的工作壓力效應。 然而,更複雜的方法(動態血壓)顯示出實質性的積極結果(Theorell 和 Karasek 1996)。

工作壓力和心理困擾/行為、曠工

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回顧了心理障礙的發現。 大多數研究證實了工作壓力關聯,並且來自許多國家具有廣泛代表性或全國代表性的人群。 常見的研究局限是橫截面設計和自我報告的工作和心理壓力問卷難以避免的問題,儘管一些研究還包括對工作情況的客觀觀察者評估,並且也有支持性的縱向研究。 雖然一些人聲稱基於人的負面影響傾向會加劇工作-心理壓力關聯(Brief 等人,1988 年),但對於缺勤率的幾個強有力的發現,這可能不是真的(North 等人,1996 年;Vahtera Uutela 和 Pentii,1996 年) ). 一些研究中的關聯非常強,並且在許多研究中,關聯繫統基於將潛在的自我報告偏差降至最低的關聯繫統(有失去統計能力的風險)。 這些研究證實了廣泛的心理壓力結果的關聯:中度嚴重形式的抑鬱、疲憊、吸毒以及對生活和工作的不滿,但研究結果也因結果而異。 需求/控制模型維度的負面影響也存在一些差異。 精疲力竭、節奏匆忙或僅僅是“感到壓力大”的報告與心理需求的相關性更強——對管理者和專業人士來說更高。 更嚴重的緊張症狀,如抑鬱、自尊心喪失和身體疾病似乎與低決策自由度更密切相關——這對低地位工人來說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工作壓力和肌肉骨骼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需求/控制模型實用性的證據在其他領域正在積累(參見 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Bongers 等人對 27 項研究的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的預測進行了審查。 (1993) 和其他研究人員(Leino 和 Häøninen 1995;Faucett 和 Rempel 1994)。 這項工作支持需求/控制/支持模型的預測效用,特別是對於上肢疾病。 最近對懷孕障礙的研究(Fenster 等人,1995 年;Brandt 和 Nielsen,1992 年)也顯示了工作壓力的關聯。

總結和未來方向

近年來,需求/控制/支持模型激發了大量研究。 該模型有助於更具體地記錄社會和心理因素在當前職業結構中的重要性,作為工業社會最沉重的疾病和社會狀況的風險因素。 根據經驗,該模型是成功的:不利的工作條件(尤其是低決策自由度)與冠心病之間的明確關係已經建立。

然而,仍然很難準確說明心理需求或決策自由度的哪些方面在模型中最重要,以及對哪些類別的工人而言最重要。 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比模型提供的原始公式更深入地解釋心理需求、決策自由度和社會支持的生理和微觀行為影響,並需要同時測試模型的動態版本,包括主動/被動假設。 需求/控制研究的未來效用可以通過一組擴展的結構良好的假設來增強,這些假設是通過與其他知識領域的整合而開發的,如上所述(也在 Karasek 和 Theorell 1990 中)。 特別是主動/被動假設在健康結果研究中受到的關注太少。

其他領域也需要取得進展,特別是心理需求領域的新方法。 此外,還需要更多的縱向研究,需要方法學上的進步來解決自我報告的偏見,並且必須引入新的生理監測技術。 在宏觀層面,需要將工人集體和組織層面的決策影響和支持、溝通限制以及工作和收入不安全等宏觀社會職業因素更明確地納入模型。 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社會階層概念的聯繫,需要進一步研究女性模式的強度和工作/家庭聯繫的結構。 處於不安全就業安排中的人群壓力水平最高,必須採用新型研究設計——尤其是在全球經濟改變工作關係性質的情況下。 隨著我們更容易受到全球經濟壓力的影響,需要在宏觀層面採取新的措施來檢驗當地控制的缺乏和工作活動強度的增加——這顯然使需求/控制模型的一般形式在未來具有相關性。

 

背部

" 免責聲明:國際勞工組織不對本門戶網站上以英語以外的任何其他語言呈現的內容負責,英語是原始內容的初始製作和同行評審所使用的語言。自此以來,某些統計數據尚未更新百科全書第 4 版的製作(1998 年)。”

內容

前言
第一部分 身體
癌症
心血管系統
物理、化學和生物危害
消化系統
心理健康
情緒和影響
肌肉骨骼系統
神經系統
腎泌尿系統
生殖系統
呼吸系統
感官系統
皮膚病
系統條件
第二部分。 衛生保健
急救和緊急醫療服務
健康保護與促進
職業健康服務
第三部分。 管理與政策
殘疾和工作
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
案例研究
倫理道德問題
發展、技術和貿易
勞動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
資源:信息和 OSH
資源、制度、結構和法律
社區層面
地區和國家的例子
國際、政府和非政府安全與健康
工作和工人
工傷賠償制度
工人賠償制度專題
第四部分。 工具和方法
生物監測
流行病學與統計
人體工程學
目標、原則和方法
物理和生理方面
工作的組織方面
工作系統設計
為所有人設計
人體工程學的多樣性和重要性
職業衛生
個人防護
記錄系統和監控
毒理學
毒理學總則
毒性機制
毒理學測試方法
監管毒理學
第五部分心理社會和組織因素
社會心理和組織因素
工作壓力理論
預防
慢性健康影響
應激反應
個人因素
職業發展
宏觀組織因素
就業保障
人際因素
工作的內在因素
組織和健康與安全
第六部分。 一般危險
氣壓升高
氣壓降低
生物危害
自然災害和技術災害
電力
熱和冷
幾小時的工作
室內空氣質量
室內環境控制
燈飾
Noise
輻射:電離
輻射:非電離
振動
暴力
視覺顯示單元
第七部分。 環境
環境健康危害
環境政策
環境污染控制
第八部分。 事故與安全管理
預防意外
審計、檢查和調查
安全應用
安全政策和領導
安全計劃
第九部分。 化學品
使用、儲存和運輸化學品
礦物和農用化學品
金屬:化學性質和毒性
第十部分 以生物資源為基礎的產業
農業和自然資源產業
農業系統
糧食和纖維作物
樹木、荊棘和藤蔓作物
特種作物
飲料作物
健康和環境問題
飲料行業
釣魚
食品工業
概述和健康影響
食品加工行業
林業
狩獵
畜牧業
木料
造紙和紙漿工業
主要部門和流程
疾病和傷害模式
第十一部分。 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
鐵和鋼
採礦和採石
石油勘探與分配
發電和配電
第十二部分。 化學工業
化學加工
化學加工操作示例
石油和天然氣
製藥業
橡膠工業
第十三部分。 製造業
電器設備
金屬加工和金屬加工行業
冶煉和精煉業務
金屬加工和金屬加工
微電子和半導體
玻璃、陶器及相關材料
印刷、攝影和復制業
木工
第十四部分。 紡織服裝業
服裝及紡織成品
皮革、毛皮和鞋類
紡織業
第十五部分。 運輸業
航天製造與維修
機動車輛和重型設備
船舶建造和修理
第十六部分。 建造
結構
健康、預防和管理
主要行業及其危害
工具、設備和材料
第十七部分。 服務與貿易
教育培訓服務
緊急和安全服務
緊急和安全服務資源
娛樂和藝術
美術和工藝
表演與媒體藝術
娛樂
娛樂和藝術資源
醫療保健設施和服務
人體工程學和保健
物質環境與保健
醫護人員和傳染病
醫療保健環境中的化學品
醫院環境
衛生保健設施和服務資源
酒店和餐廳
辦公室和零售業
個人和社區服務
公共和政府服務
運輸業和倉儲業
航空運輸
公路運輸
鐵路交通
水運
儲存應用
第十八部分。 導遊
職業指南
化學品指南
單位和縮寫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