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此頁
星期三,26十月2011 23:50

案例研究:人類功能受限的國際分類

評價這個項目
(1投票)

WHO(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引入了人體功能受限的分類; ICIDH(國際分類損傷、殘疾和障礙)。 在這種分類中,疾病、局限性和障礙之間存在差異。

這個參考模型是為了促進國際交流而創建的。 該模型的提出一方面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框架,另一方面為醫生診斷患有疾病後果的人提供參考框架。

為什麼這個參考框架? 它的出現旨在試圖改善和增加長期能力有限的人的參與。 提到了兩個目標:

  • 康復的角度,即人們重新融入社會,這意味著工作、學校、家庭等。
  • 疾病的預防以及可能的疾病後果,例如殘疾和障礙。

 

自 1 年 1994 月 5 日起,分類正式生效。 隨後開展的活動範圍廣泛,特別涉及以下問題:針對特定群體的信息和教育措施; 工人保護條例; 或者,例如,要求公司至少僱用 XNUMX% 的殘疾工人。 從長遠來看,分類本身會導致融合和不歧視。

疾病

疾病襲擊了我們每個人。 有些疾病可以預防,有些則不能。 某些疾病可以治愈,而另一些則不能。 應盡可能預防疾病,並儘可能治癒疾病。

減值

損傷是指心理、生理或解剖結構或功能的任何缺失或異常。

出生時只有三個手指而不是五個手指不一定會導致殘疾。 個人的能力以及三個手指的操作程度將決定該人是否殘疾。 然而,當大腦中樞水平無法進行相當數量的信號處理時,損傷肯定會導致殘疾,因為目前還沒有辦法為患者“治愈”(解決)這個問題。

殘疾

殘疾描述了個人在執行任務時遇到困難的功能水平,例如,難以從椅子上站起來。 這些困難當然與減值有關,但也與它周圍的環境有關。 一個坐在輪椅上,生活在荷蘭這樣平坦國家的人,比同樣生活在西藏這樣山區的人,有更多的自行交通的可能性。

阻礙

當問題被置於障礙水平時,可以確定主要問題在哪個領域是有效的,例如,不動或身體依賴。 這些會影響工作表現; 例如,此人可能無法自己去工作; 或者,一旦開始工作,可能需要個人衛生等方面的幫助。

障礙顯示了殘疾的消極後果,只能通過消除消極後果來解決。

總結和結論

上述分類及其政策提供了一個定義明確的國際可行框架。 任何關於為特定群體設計的討論都需要這樣一個框架來定義我們的活動並嘗試在設計中實現這些想法。

更多內容 7380 上次修改時間為07年2011月23日星期一22:XNU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