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此頁
星期三,一月12 2011:20 29

失業

評價這個項目
(1投票)

失業一詞描述了個人希望工作但無法用他們的技能和勞動換取報酬的情況。 它用於表示個人未能找到有酬工作的個人經歷,或社區、地理區域或國家的總體經歷。 失業這一集體現象通常表現為失業率,即求職人數除以勞動力總人數,而勞動力總人數又包括就業人員和失業人員。 希望為報酬而工作但已放棄努力尋找工作的個人被稱為灰心工人。 這些人在官方報告中沒有被列為失業工人群體的成員,因為他們不再被視為勞動力的一部分。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提供了全球 25 個國家失業規模的統計信息 (OECD 1995)。 這些主要包括歐洲和北美的經濟發達國家,以及日本、新西蘭和澳大利亞。 根據 1994 年的報告,這些國家的總失業率為 8.1%(即 34.3 萬人)。 中西歐發達國家的失業率為9.9%(11萬),南歐國家為13.7%(9.2萬),美國為6.1%(8萬)。 在所研究的 25 個國家中,只有六個(奧地利、冰島、日本、墨西哥、盧森堡和瑞士)的失業率低於 5%。 該報告預計 1 年和 1995 年的失業率總體上只會略有下降(不到 1996% 的二分之一)。這些數字表明,在可預見的未來,數以百萬計的人將繼續容易受到失業的有害影響(帝國 1991)。

大量的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時期失業。 根據經濟結構及其擴張和收縮週期,失業可能會打擊輟學的學生; 從高中、職業學校或大學畢業但首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有困難的人; 撫養孩子後尋求重返有酬工作的婦女; 武裝部隊的退伍軍人; 以及希望在退休後增加收入的老年人。 然而,在任何特定時間,失業人口中最大的部分(通常在 50% 到 65% 之間)都是失業的失業工人。 與失業相關的問題在這部分失業者中最為明顯,部分原因在於其規模。 失業對於少數民族和年輕人來說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他們的失業率通常比一般人口高兩到三倍 (USDOL 1995)。

失業的根本原因植根於人口、經濟和技術變化。 地方和國家經濟的重組通常至少會導致暫時的高失業率。 市場全球化的趨勢,加上技術變革的加速,導致經濟競爭加劇,產業和服務轉移到新的地方,這些地方在稅收方面提供更有利的經濟條件,更便宜的勞動力以及更適應的勞動力和環境法律。 這些變化不可避免地加劇了經濟不景氣地區的失業問題。

大多數人依靠工作的收入來為自己和家人提供生活必需品,並維持他們慣常的生活水平。 當他們失業時,他們的收入會大幅減少。 例如,在美國,平均失業時間在 16 到 20 週之間變化,中間值在 1995 到 1986 週之間(USDOL 1988)。 如果失業後的失業期持續到失業救濟金用完,失業工人將面臨財務危機。 這場危機表現為一連串的壓力事件,其中可能包括因收回而丟失汽車、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房屋、失去醫療服務和食物短缺。 事實上,歐洲和美國的大量研究表明,經濟困難是失業最常見的結果(Fryer 和 Payne,XNUMX 年),並且經濟困難調解了失業對各種其他結果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對精神上的影響。健康(Kessler、Turner 和 House XNUMX)。

有大量證據表明,失業和失業會導致心理健康顯著惡化(Fryer 和 Payne,1986 年)。 失業和失業最常見的結果是焦慮、軀體症狀和抑鬱症狀增加(Dooley、Catalano 和 Wilson 1994 年;Hamilton 等人 1990 年;Kessler、House 和 Turner 1987 年;Warr、Jackson 和 Banks 1988 年)。 此外,有一些證據表明,失業會使臨床抑鬱症發作的風險增加兩倍以上(Dooley、Catalano 和 Wilson,1994 年)。 除了有據可查的失業對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外,還有研究表明失業是其他結果的一個促成因素(參見 Catalano 1991 的綜述)。 這些結果包括自殺(Brenner 1976)、分居和離婚(Stack 1981;Liem 和 Liem 1988)、兒童忽視和虐待(Steinberg、Catalano 和 Dooley 1981)、酗酒(Dooley、Catalano 和 Hough 1992;Catalano 等人 1993a) )、工作場所暴力(Catalano 等人,1993 年 b)、犯罪行為(Allan 和 Steffensmeier,1989 年)和高速公路死亡事故(Leigh 和 Waldon,1991 年)。 最後,還有一些主要基於自我報告的證據表明失業會導致身體疾病(Kessler、House 和 Turner 1987)。

失業對失業工人的不利影響不僅限於他們沒有工作的時期。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工人重新就業時,他們的新工作比他們失去的工作要糟糕得多。 即使在擔任新職位四年後,他們的收入也大大低於那些沒有被解僱的類似工人 (Ruhm 1991)。

由於失業和失業的根本原因植根於社會和經濟過程,因此必須在綜合經濟和社會政策中尋求對其不利社會影響的補救措施(Blinder 1987)。 同時,可以開展各種以社區為基礎的方案,以減少地方一級失業對社會和心理的負面影響。 有壓倒性的證據表明,再就業可以減少痛苦和抑鬱症狀,並將社會心理功能恢復到失業前的水平(Kessler、Turner 和 House 1989;Vinokur、Caplan 和 Williams 1987)。 因此,針對流離失所工人或其他希望就業的人的計劃應主要旨在促進和便利他們重新就業或重新加入勞動力大軍。 已經成功地嘗試了多種這樣的程序。 其中包括以社區為基礎的特殊干預計劃,用於創建新企業,進而創造就業機會(例如,Last 等人,1995 年),以及其他專注於再培訓的計劃(例如,Wolf 等人,1995 年)。

在試圖促進再就業的各種計劃中,最常見的是組織為試圖加強求職努力的求職俱樂部的求職計劃(Azrin 和 Beasalel,1982 年),或者更廣泛地關注提高求職技能和促進求職的研討會過渡到高質量工作的再就業(例如,Caplan 等人,1989 年)。 成本/收益分析表明,這些求職計劃具有成本效益(Meyer 1995;Vinokur 等人 1991)。 此外,還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防止心理健康惡化和可能的臨床抑鬱症發作(Price、van Ryn 和 Vinokur 1992)。

同樣,在組織裁員的情況下,行業可以通過設計方法讓工人參與有關裁員計劃管理的決策過程來減少失業的範圍(Kozlowski 等人 1993 年;London 1995 年;Price 1990 年)。 工人可以選擇集中資源,買斷行業,從而避免裁員; 減少工作時間以分散甚至消除勞動力的減少; 同意減少工資以盡量減少裁員; 重新培訓和/或搬遷以接受新工作; 或參加再就業計劃。 雇主可以通過及時實施戰略計劃來促進這一過程,該計劃為面臨被解僱風險的工人提供上述計劃和服務。 正如已經指出的那樣,失業在個人和社會層面都會導致有害的後果。 結合全面的政府政策、靈活的企業和行業裁員策略以及基於社區的計劃,可以幫助減輕這個問題的不利後果,這個問題將在未來幾年繼續影響數百萬人的生活。


上一頁

更多內容 6316 最後修改於 01 年 2011 月 11 日星期三 16:XNU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