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穩定兩倍的梯子,我會爬得高一倍。 但給我一個謹慎的理由,我會加倍害羞。 考慮以下情況:與現在的香煙相比,發明了一種香煙,每支香煙導致的與吸煙相關的死亡頻率只有現在香煙的一半,但在所有其他方面都無法區分。 這算是進步嗎? 當新香煙取代現有香煙時,鑑於人們對健康的渴望沒有改變(並且這是抑制吸煙的唯一因素),吸煙者的反應是吸煙兩倍。 因此,雖然每支香煙的死亡率降低了一半,但每個吸煙者因吸煙導致的死亡風險仍然相同。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影響:“更安全”香煙的出現導致戒菸的人比現在少,並引誘更多當前不吸煙的人屈服於吸煙的誘惑。 結果,人口中與吸煙有關的死亡率增加了。 然而,由於人們願意為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承擔他們認為合適的風險,以換取其他慾望的滿足,他們會減少其他不那麼吸引人、不安全或不健康的習慣。 最終結果是依賴於生活方式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變。
上述情景說明了風險穩態理論 (RHT) 的以下基本前提(Wilde 1988;1994):
第一個概念是人們有一個 目標風險水平——也就是說,他們接受、容忍、偏好、渴望或選擇的風險水平。 風險的目標水平取決於安全和不安全行為替代方案的感知利弊,它決定了他們將自己暴露在安全和健康危害中的程度。
第二個前提是,依賴於生活方式的死亡、疾病和傷害的實際頻率通過閉環、自我調節的控製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持不變。 因此,人們在行為中應用的謹慎程度的波動決定了他們健康和安全損失的起伏。 此外,實際與生活方式相關的損失量的起伏決定了人們在行為上謹慎程度的波動。
最後,第三個前提認為,就人類行為造成的生命和健康損失而言,可以通過有效降低人們願意承擔的風險水平的干預措施來降低——也就是說, 並非直接 通過“安全捲菸”品種的措施或其他類似的努力來解決問題,但是通過增強人們對活著和健康的渴望的計劃。
事故原因和預防的風險穩態理論
在對職業事故和疾病、交通事故和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的文獻的眾多心理學貢獻中,只有相對較少的涉及 動機 這些問題的起因和預防因素。 大多數出版物涉及變量,例如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特徵(例如,性別、個性或經驗)、瞬態(疲勞、血液酒精含量)、信息過載或負載不足(壓力或無聊)、培訓和技能、環境因素和工作站人體工程學。 然而,可以推斷,除了動機變量之外的所有變量(即那些影響目標風險水平的變量)僅對每操作員執行任務時的事故頻率有邊際影響。 但是,有些可能會對每單位生產力或每單位流動距離的事故率產生有利影響。
例如,當應用於道路交通時,RHT 假設每單位時間道路使用者暴露的交通事故率是閉環控製過程的輸出,在該閉環控製過程中,目標風險水平作為唯一控制變量運行。 因此,與暫時波動相比,時間平均事故風險被視為 獨立 車輛和道路環境的物理特徵以及操作員技能等因素的影響。 相反,它最終取決於道路使用者接受的事故風險水平,以換取從一般機動車機動性(如經常駕駛)以及與機動性相關的特定風險行為中獲得的感知收益(比如以超過平均速度的速度行駛)。
因此,可以推斷,在任何時刻,具有感知能力的車輛操作員都會感知到一定程度的事故風險,並將其與他們願意接受的事故風險量進行比較。 後者的水平取決於與可用行動替代方案相關的預期成本和收益之間的權衡模式。 因此,目標風險水平是認為方式和移動量的整體效用最大化的風險水平。 預期成本和收益是經濟、文化和人相關變量及其長期、短期和瞬時波動的函數。 這些控制在任何特定時刻的目標風險水平。
每當道路使用者在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感知到目標風險和經歷的風險之間存在差異時,他們將嘗試通過一些行為調整來恢復平衡。 是否達到平衡取決於個人的決策和心理運動技能。 然而,採取的任何行動都有一定的事故風險。 在給定時間段(如 1 年)內,一個轄區內道路使用者採取的所有行動的總和,產生了該轄區內交通事故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據推測,該事故率(通過反饋)對倖存者感知的事故風險水平有影響,從而影響他們隨後的行動和隨後的事故等。 因此,只要目標風險水平保持不變,事故造成的損失和行為謹慎在循環因果鏈中相互決定。
風險穩態過程
圖 1 模擬了這種穩態過程,其中事故率既是操作員行為變化的結果也是原因 e 到盒子 b, 到盒子 c, 到盒子 d,然後回到方框 e. 人們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意識到事故率的變化(反饋可能會延遲,這用 f). 注意那個盒子 a 位於閉環之外,這意味著降低目標風險水平的干預措施可以帶來事故率的持久降低(方框 e).
圖 1. 將事故損失的變化與操作員行為的變化相關聯的穩態模型,反之亦然,以目標風險水平作為控制變量
這裡描述的過程可以通過另一個穩態調節的例子進一步和非常清楚地解釋:房屋溫度的恆溫控制。 設定溫度(與箱體相當 a) 上的恆溫器在任何時間點與實際溫度進行比較 (框 b). 每當兩者之間存在差異時,就需要進行調整(方框 c),觸發調整動作(即提供更冷或更暖的空氣,框 d). 結果,通過房屋分配的空氣變得更冷(通過空調)或更暖(通過加熱箱 e), 如預期的。 一段時間後(用符號表示 f) 新溫度下的空氣達到恆溫器上設定的點並產生新的溫度讀數,該讀數與設定點溫度(框 a), 等等。
如果溫度計不是很靈敏,雞舍溫度會出現較大波動。 由於切換機構的慣性或加熱/冷卻系統的容量有限,當調整動作設置緩慢時,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但是請注意,這些缺陷不會改變 時間平均 房子裡的溫度。 還要注意所需的溫度(類似於盒子 a 在圖 1 中)是閉環之外的唯一因素。 將恆溫器重置為新的目標溫度將產生時間平均溫度的持久變化。 正如一個人根據安全和風險行為替代方案的感知收益和成本選擇目標風險水平一樣,目標溫度的選擇也是考慮更高或更低溫度的預期成本和收益的模式(例如,能量消耗和身體舒適度)。 一種 持久 目標風險和實際風險之間的差異只有在持續高估或低估風險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就像溫度計產生的溫度讀數始終過高或過低會導致實際溫度系統地偏離目標溫度。
支持模型的證據
從上述模型可以推斷出,在引入任何不改變目標風險水平的事故對策之後,道路使用者會對其進行估計 內在效應 安全性——也就是說,如果操作員的行為沒有改變以響應新的對策,將會發生的事故率的變化。 該估計將進入感知風險水平和可接受風險水平之間的比較,從而影響後續的調整行為。 如果初始估計平均不正確,則事故率會出現擾動,但只是暫時的,因為反饋過程會產生校正效果。
OECD 的一份報告中討論了這種現象。 更大的安全機會和更高的技能水平可能不會用於提高安全性,而是用於提高性能:“在交通系統中引入安全措施後可能發生的道路使用者的行為適應,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道路當局、監管機構和機動車製造商,特別是在此類調整可能會降低預期安全效益的情況下”(OECD 1990)。 這份報告舉了很多例子,如下:
德國配備防抱死制動系統的出租車所發生的事故並不比沒有這些制動器的出租車少,而且它們的駕駛方式更加粗心。 研究發現,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雙車道高速公路的車道寬度增加與更高的行駛速度相關:車道寬度每增加 3.2 厘米,速度就會增加 30 公里/小時。 這是針對乘用車發現的,而卡車速度每增加 2 厘米車道寬度增加約 30 公里/小時。 美國一項關於車道寬度減少影響的研究發現,熟悉道路的司機將車速降低 4.6 公里/小時,不熟悉的司機則降低 6.7 公里/小時。 在安大略省,車道寬度每減少 1.7 厘米,速度會降低約 30 公里/小時。 與未鋪砌路肩相比,得克薩斯州鋪砌路肩的道路行駛速度至少高出 10%。 人們發現,夜間在邊緣標記清晰的道路上行駛時,司機通常會以更高的速度行駛。
最近,芬蘭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在限速 80 公里/小時的高速公路沿線安裝反光柱的效果。 隨機選擇的總長 548 公里的路段配備了這些崗位,而沒有配備這些崗位的路段為 586 公里。 反光柱的安裝提高了在黑暗中的速度。 甚至沒有絲毫跡象表明它降低了在這些道路上行駛的每公里事故率; 如果有的話,恰恰相反(Kallberg 1992)。
可以提及許多其他例子。 佩戴安全帶的立法並未被視為可以降低交通死亡率(Adams 1985)。 習慣性不繫安全帶的人會係好安全帶,從而提高了移動速度並縮短了跟車距離 (Janssen 1994)。 在瑞典和冰島從左行轉向右行後,最初嚴重事故的發生率大幅下降,但當道路使用者發現道路沒有變得像他們最初想像的那樣危險(Wilde 1982)。 本世紀以來,每公里行車事故率大幅下降,但人均交通事故率並未呈現下降趨勢(考慮到高失業率時期的目標水平事故風險降低;Wilde 1991)。
事故預防的動機
有趣的是,RHT 假設的現象的大部分證據來自道路交通領域,而該理論在事故預防方面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已在職業環境中得到證實。 原則上,有四種方法可以激勵工人和司機降低他們的目標風險水平:
- 降低預期 優勢 風險行為的替代方案。
- 增加預期 費用 風險行為的替代方案。
- 增加預期 優勢 安全行為選擇。
- 降低預期 費用 安全行為選擇。
雖然已發現其中一些方法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但根據動機採取行動可以提高安全性的觀念由來已久,這從普遍存在的懲罰性法律中可以明顯看出。
懲罰
儘管懲罰性法律的執行是社會激勵人們追求安全的傳統嘗試之一,但其有效性的證據尚未出現。 它還存在其他幾個問題,其中一些已在組織心理學的背景下得到確認 (Arnold 1989)。
首先是歸因的“自我實現預言”效應。 例如,給人們貼上不良特徵的標籤可能會刺激個人表現得好像他們具有這些特徵一樣。 對待人們就好像他們不負責任一樣,最終有些人會表現得好像他們不負責任一樣。
二是注重過程控制; 即,關注特定行為,例如使用安全設備或遵守限速,而不是關注最終結果,即安全。 過程控制的設計和實施起來很麻煩,而且它們永遠無法完全涵蓋所有人在任何時候的所有不良行為。
第三,懲罰帶來消極的副作用。 懲罰創造了一種功能失調的組織氛圍,其特徵是怨恨、不合作、對抗甚至破壞。 結果,本應被阻止的行為實際上可能被激發了。
鼓勵
與懲罰相反,激勵計劃具有其預期的效果,以及創造有利社會氛圍的積極副作用(Steers 和 Porter 1991)。 激勵和表彰計劃在加強安全方面的有效性已經明確確立。 在最近對 120 多項已發表的不同類型職業事故預防評估的審查中,普遍發現激勵和認可比工程改進、人員選拔和其他類型的干預(包括紀律處分、特殊許可、鍛煉和壓力)更有效地促進安全-減少計劃(Guastello 1991)。
行為適應
根據風險穩態理論,每人每小時任務績效的事故率或人均年事故率並不主要取決於一個人的 能力 為了安全起見,也不在 機會 為了安全,而是取決於那個人的 慾望 為了安全。 因此,可以推斷,儘管教育和工程可能提供提高安全性的能力或機會,但這些事故預防方法將無法降低每小時的事故率,因為它們不會減少人們願意承擔的風險量拿。 因此,對這些干預措施的反應通常會採取某種行為調整的形式,其中潛在的安全優勢實際上被消耗為在更高的生產力、更多的機動性和/或更高的機動性速度方面的表現的補充。
這可以解釋為穩態控製過程的結果,在該過程中,行為謹慎的程度決定了事故率,而事故率決定了操作員行為的謹慎程度。 在這個閉環過程中, 目標風險水平 是最終解釋事故率的唯一自變量。 風險的目標水平取決於人們對各種行動選擇的優缺點的看法。 堅持安全本身就是一種回報,就是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們有意為各種可能發生變化的突發事件冒險。
因此,在目前可用的所有事故對策中,那些提高人們安全積極性的措施似乎是最有前途的。 此外,在影響人們安全動機的所有對策中,那些獎勵人們無事故表現的對策似乎是最有效的。 根據 McAfee 和 Winn 的文獻綜述:“主要發現是每項研究都無一例外地發現,至少在短期內,激勵或反饋可以提高工作場所的安全性和/或減少事故。 很少有文獻評論發現如此一致的結果”(1989 年)。
總結
在獎勵人們無事故表現的所有可能計劃中,有些計劃比其他計劃有更好的結果,因為它們包含似乎可以增強安全動機的要素。 風險穩態過程的經驗證據示例已從更大的信息庫中選擇(Wilde 1994),而有效激勵計劃的要素已在第 60.16 章中進行了更詳細的討論。 事故報告不足被認為是獎勵計劃唯一確定的負面影響。 然而,這種現象僅限於輕微事故。 有可能隱藏斷指; 藏屍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