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此頁
週四,三月10 2011 16:41

概況

評價這個項目
(0票)

概覽

漁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活動之一。 考古和歷史研究表明,捕魚——包括淡水捕魚和遠洋捕魚——在古代文明中很普遍。 事實上,人類定居點似乎經常建立在良好的漁業地區。 這些關於捕魚對人類生存的作用的發現得到了原始社會現代人類學研究的證實。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世界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傳統的捕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工業革命產生的更現代的技術所取代。 隨之而來的是有效捕撈努力量的急劇增加,全球捕撈量增長幅度小得多,許多魚類種群嚴重減少。 全球漁業的工業化也導致許多傳統漁業的不穩定和衰退。 最後,全球捕魚壓力的增加導致了有關捕魚權的國際爭端。

1993 年,世界魚類年產量接近 100 億公噸(FAO 1995)。 在這一數量中,魚類養殖(水產養殖和海水養殖)約佔 16 萬噸。 因此,世界漁業每年生產約 84 萬噸。 約 77 萬噸來自海洋漁業,其餘約 7 萬噸來自內陸漁業。 為了捕撈這個數量,有一支捕魚船隊有 3.5 萬艘船,總註冊噸數約為 30 萬噸(糧農組織 1993 年,1995 年)。 關於這支船隊作業中僱用的漁民人數,幾乎沒有確鑿的數據。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1993)估計它們可能多達 13 萬。 關於漁獲物加工和分配中僱用的工人人數的信息就更少了。 保守估計他們可能是漁民人數的1到2倍。 這意味著全世界可能有 25 至 40 萬人直接受僱於漁業。

亞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捕魚大陸,佔每年魚類總產量的近一半(FAO 1995)。 其次是北美和南美 (30%),其次是歐洲 (15%)。 非洲和大洋洲作為漁業大洲,規模相對較小,合計約佔全球年捕撈量的5%。

1993年,捕撈量最大的漁業國是中國,海洋捕撈量約10萬噸,約佔全球海洋魚類捕撈量的12%。 第二和第三位分別是秘魯和日本,各佔全球海洋捕撈量的 10% 左右。 1993 年,有 19 個國家的海洋捕撈量超過 1 萬噸。

世界捕撈的魚類分佈在大量的物種和漁業中。 很少有漁業的年產量超過 1 萬噸。 1993 年最大的漁業是秘魯鳳尾魚漁業(8.3 萬噸)、阿拉斯加鱈魚漁業(4.6 萬噸)和智利竹莢魚漁業(3.3 萬噸)。 這三種漁業加起來約佔世界海洋總捕撈量的 1/5。

漁業的演變和結構

人口增長和捕魚技術的進步共同導致了捕魚活動的大幅擴張。 幾個世紀前在歐洲開始,這種擴張在本世紀在世界範圍內尤為明顯。 根據 FAO 統計數據(FAO 1992,1995),自 1948 年以來,世界總漁獲量翻了兩番,從不到 20 萬噸增加到目前的約 80 萬噸。 這相當於近 3% 的年增長率。 然而,在過去幾年中,海洋捕撈量停滯在每年約 80 萬噸。 隨著全球捕魚量的持續增加,這表明對世界上最重要的魚類種群的開發已經達到或超過了最大可持續產量。 因此,除非開發新的魚類種群,否則未來海洋捕撈量不會增加。

漁獲物的加工和銷售也大大擴展。 在運輸和養護技術改進的幫助下,以及在實際個人收入增加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漁獲物被加工、包裝並作為高價值食品進行銷售。 這種趨勢在未來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繼續下去。 這意味著每單位漁獲物的附加值大幅增加。 然而,它也代表著用高科技、工業生產方法取代傳統的魚類加工和分銷活動。 更嚴重的是,這一過程(有時稱為魚市全球化)可能會因工業世界的出價過高而剝奪欠發達社區的主要魚類供應。

當今世界的漁業由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組成:手工漁業和工業化漁業。 大多數手工漁業是傳統當地漁業的延續,幾個世紀以來變化很小。 因此,它們通常是低技術、勞動密集型漁業,僅限於近岸或近海漁場(參見文章“案例研究:土著潛水員”). 相比之下,工業漁業是高科技和資本密集型的​​。 工業漁船一般都很大,裝備精良,可以在大洋上廣泛活動。

在船隻數量和就業方面,手工部門在世界漁業中占主導地位。 世界上幾乎 85% 的漁船和 75% 的漁民都是個體漁民。 儘管如此,由於技術含量低且航程有限,手工船隊僅佔世界魚類捕撈量的一小部分。 此外,由於手工船隊的生產力低下,手工漁民的收入普遍較低,工作條件較差。 工業化漁業部門在經濟上更有效率。 儘管工業船隊僅佔世界漁船總數的15%,約佔世界捕魚船隊總噸位的50%,但卻佔世界海洋捕撈量的80%以上。

本世紀捕魚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於工業化漁業的擴張。 工業船隊提高了傳統捕魚區捕撈活動的效率,並將漁業的地理範圍從相對較淺的近海區域擴大到幾乎所有可以發現魚類的海洋部分。 相比之下,手工漁業仍然相對停滯不前,儘管這部分漁業也取得了技術進步。

經濟重要性

碼頭邊的全球魚類收穫的當前價值估計約為 60 至 70 億美元(糧農組織 1993 年,1995 年)。 儘管假設魚類加工和分銷量是這個數量的兩倍或三倍,但從全球角度來看,漁業仍然是一個相對次要的行業,尤其是與世界主要糧食生產行業農業相比。 然而,對於某些國家和地區來說,漁業非常重要。 例如,這適用於與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接壤的許多社區。 此外,在西非、南美洲和東南亞的許多社區,捕魚是人們獲取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因此在經濟上非常重要。

漁業管理

本世紀全球捕魚量急劇上升,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結果,世界上許多最有價值的魚類資源已經枯竭,捕撈努力量的增加實際上導致可持續捕撈水平下降。 糧農組織估計,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上大多數主要魚類種群要么被充分利用,要么被過度捕撈(糧農組織 1995)。 因此,世界上許多最重要物種的產量實際上已經減少,而且儘管捕魚技術不斷進步,魚的實際價格也在上漲,但捕魚活動的經濟回報卻下降了。

面對魚類資源減少和漁業盈利能力下降,世界上大多數漁業國家都在積極尋求補救措施。 這些努力通常遵循兩條路線:將國家漁業管轄範圍擴大到 200 海里或更多,以及在國家漁業管轄範圍內實施新的漁業管理系統。

為了提高捕魚的經濟性,已經採用了許多不同的漁業管理方法。 認識到漁業問題的根源是魚類種群的共同財產性質,最先進的漁業管理系統試圖通過界定漁業中的準財產權來解決問題。 一種常見的方法是為每個物種設定總允許捕撈量,然後將這個總允許捕撈量以單獨捕撈配額的形式分配給各個捕撈公司。 這些捕撈配額構成漁業的產權。 如果配額是可交易的,捕魚業發現將捕撈努力量限制在獲得總允許捕撈量所需的最低限度是有利的,如果配額也是永久性的,則調整捕魚船隊的規模以適應長期需求漁業的可持續產量。 這種漁業管理方法(通常稱為個人可轉讓配額 (ITQ) 系統)在當今世界迅速擴展,似乎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管理規範。

國家漁業管轄範圍的擴大和在其中實施的基於財產權的管理系統意味著漁業的重大重組。 國家漁業管轄區對世界海洋的虛擬圈地已經在進行中,顯然將完全消除遠洋捕魚。 以產權為基礎的漁業管理制度也代表了市場力量對漁業的更多干預。 工業化捕魚在經濟上比手工捕魚更有效率。 此外,工業捕魚公司比個體漁民更能適應新的漁業管理系統。 因此,目前漁業管理的發展似乎對手工捕魚方式構成了另一個威脅。 鑑於此以及減少總體捕撈努力量的需要,未來世界漁業的就業水平似乎不可避免地會急劇下降。

 

上一頁

更多內容 2446 最後修改於 30 年 2022 月 23 日星期六 23:XNU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