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此頁
星期三,三月09 2011 14:18

發展中國家與污染

評價這個項目
(8票)

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工業污染在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 污染防治和治理存在較大結構性障礙。 這些障礙主要是經濟上的,因為發展中國家不具備發達國家能夠控制污染的資源。 另一方面,就健康、廢物、環境退化、生活質量下降和未來的清理成本而言,污染的影響對於發展中社會來說可能代價高昂。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在仍然使用含鉛汽油的國家或在冶煉廠附近的一些特大城市中,兒童暴露於鉛的未來令人擔憂。 已發現其中一些兒童的血鉛水平高到足以損害智力和認知。

與發達國家的工業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通常是資金短缺的,能動用的投資資金首先投入到生產所需的設備和資源上。 用於控制污染的資本被經濟學家認為是“非生產性的”,因為這種投資不會導致產量和財務回報的增加。 然而,現實要復雜得多。 污染治理投資可能不會給公司或行業帶來明顯的直接投資回報,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投資回報。 在許多情況下,就像在煉油廠一樣,控制污染還可以減少浪費並提高運營效率,從而使公司直接受益。 如果公眾輿論具有影響力並且保持良好的公共關係對公司有利,則行業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控制污染。 不幸的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結構並不支持這一點,因為受污染影響最嚴重的人往往是社會上貧困和邊緣化的人。

污染可能會損害環境和整個社會,但這些都是“外部化的不經濟”,不會對公司本身造成實質性損害,至少不會在經濟上造成損害。 相反,污染的成本往往由整個社會來承擔,而公司則免於承擔成本。 在該行業對當地經濟或國家優先事項至關重要並且對其造成的損害具有高度容忍度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一種解決方案是通過將清理成本或環境破壞的估計成本作為稅收納入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內部化”外部不經濟。 這將使公司有經濟動力通過減少污染來控製成本。 然而,實際上任何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沒有能力這樣做並強制徵稅。

在實踐中,除非有來自政府監管的壓力,否則很少有資金可用於投資控制污染的設備。 然而,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和來自其公民的壓力,否則政府很少有動力對行業進行監管。 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們的健康和生活相當安全,並期望更高的生活質量,他們將此與更清潔的環境聯繫起來。 因為有更多的經濟保障,這些公民更願意接受明顯的經濟犧牲,以實現更清潔的環境。 然而,為了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競爭力,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非常不願意對其產業實施監管。 相反,他們希望今天的工業發展將帶來明天足夠富裕的社會來清理污染。 不幸的是,清理成本的增長速度與工業發展相關的成本一樣快,甚至更快。 在工業發展的早期階段,發展中國家在理論上與防止污染相關的成本非常低,但這些國家幾乎沒有這樣做所需的資本資源。 後來,當這樣一個國家確實擁有資源時,成本往往高得驚人,損害已經造成。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效率往往低於發達國家。 這種效率低下是發展中經濟體的一個長期問題,反映了未經培訓的人力資源、進口設備和技術的成本,以及當經濟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發達時不可避免的浪費。

這種低效率的部分原因還在於需要依賴免費提供的過時技術,不需要昂貴的許可或使用成本不高。 這些技術通常比發達國家工業可用的最先進技術造成的污染更大。 一個例子是製冷行業,儘管這些化學品會消耗高層大氣中的臭氧並因此降低地球免受紫外線輻射的屏障,但在該行業中使用氯氟烴作為製冷劑化學品比替代品便宜得多; 一些國家非常不願意同意禁止使用氟氯化碳,因為這樣一來,它們在經濟上就不可能製造和購買冰箱。 技術轉讓是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但開發或持有此類技術許可的發達國家公司不願分享這些技術是可以理解的。 他們之所以不願意,是因為他們花費了自己的資源來開發這項技術,希望通過控制這些技術來保持他們在自己市場上的優勢,並且可能僅在有限的專利期限內通過使用或銷售該技術來賺錢。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對污染影響、監測方法和污染控制技術的專業知識和認識。 發展中國家該領域的專家相對較少,部分原因是就業機會較少,他們的服務市場較小,儘管實際上需求可能更大。 由於污染控制設備和服務的市場可能很小,因此可能需要進口這種專業知識和技術,從而增加成本。 行業中的經理和主管可能缺乏或非常低對問題的普遍認識。 即使工業界的工程師、經理或主管意識到某項操作存在污染,也可能很難說服公司中的其他人、他們的老闆或所有者存在必須解決的問題。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在國際市場的低端競爭,這意味著它生產的產品具有價格競爭力,而不是質量或特性。 例如,很少有發展中國家專門生產用於手術器械和精密機械的優質鋼材。 他們生產用於建築和製造業的較低等級的鋼材,因為市場要大得多,生產它所需的技術專長較少,而且只要質量好到可以接受,他們就可以在價格的基礎上進行競爭。 污染控制通過增加表觀生產成本而不增加產量或銷售額來降低價格優勢。 發展中國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經濟現實與保護公民、環境完整性和未來的需要之間取得平衡,同時認識到發展後成本會更高,損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上一頁

更多內容 18384 最後修改於 26 年 2022 月 21 日星期二 48:XNUMX